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出生

 公司新闻     |      2023-10-13 19:50
在北魏历史上,魏凯时尊龙孝文帝拓拔宏无疑是最出彩、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他的改革的功过在引起了一千多年来争论不休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民族和文化命运的深层思考。孝文帝5岁继位,23岁亲政,他的一生与一位女人关系密切,就是他名分上的祖母—文明太后冯氏。 冯氏以一位被灭国的王室后裔身份进入北魏宫廷,在宫廷内外的刀光剑影中一步步往上攀登,铲除了诸多政敌,包括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拓跋弘。魏孝文帝的性格爱好带有冯太后的诸般烙印,以至有史学家认为他可能是冯太后同某个汉族近臣的私生子。冯太后不但是一个宫廷斗争的高手,也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在她执政期间,进行了四大改革,全面改造了北魏帝国。由于这些改革是在孝文帝的纪年中进行的,历史上常常将之归于孝文帝名下,当然,孝文帝亲政后对这些改革也进行了很好的巩固。 首先是官制改革。北魏前期的官制很不成熟,官吏没有固定的工资,因此被默许对管辖下的人民进行搜刮。地方官不论政绩如何,一律任满6年。冯太后时期,实行了改革,发给官吏固定的薪俸,同时大力加强打击贪污腐败,以“治绩”作为任期长短的依据。孝文帝亲政之后,继续加强肃清吏治。 为了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必须尽可能搜刮被隐匿的民户,按照李冲的建议实行了“三长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加强了国家对民户的控制。 而影响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改革是“均田制”。北魏的均田制十分有名,对隋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年男女获得一定数额的桑田和露田。露田年老必须还官,不得买卖,桑田不须还官,超过定额的可以买卖。耕牛也可受田。地方官员按品级授给“公田”。在当时荒地多,自耕农少的情况下,均田制不但可增加自耕农数量,改善农民处境,增加国家赋税收入,还促成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 在实行均田令的同时,还实行了与均田令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度,以小家庭为基本纳租单位,奴婢、耕牛受田虽不少,但纳税很轻,这有利于大地主。 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开始亲政。他巩固了冯太后留下的改革成果,并将改革推向了高潮。迁都和汉化改革,使他名垂千古。孝文帝决心做一个中原的统治者,狭小而僻处北边的平城已装不下他的雄心。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早已定下,但在当时只能争取到一半的朝臣支持。为了南迁洛阳,他可谓煞费苦心。他假称南征南齐,当20万大军到达洛阳之后,便以迁都洛阳作为条件以压服那些劝阻他劳师远征的大臣们。终于在496年,正式迁都洛阳。 迁都之后,魏孝文帝的改革便进入了最彻底、最深刻也最受争议的部分—全盘汉化。汉化改革包括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改姓汉姓,鼓励胡汉通婚等方面,其全面彻底在历史上无与伦比。穿鲜卑服、说鲜卑话被严厉的措施禁止,原来的鲜卑贵族大姓全部改为汉族姓氏,包括他自己的姓氏都由“拓跋”改为“元”。孝文帝除自己娶汉女为后妃外,还亲自安排亲族重臣娶汉族士人之女为妻。孝文帝还引进了早已腐朽的士族门阀制度,规定了鲜卑族八个高门大姓,互相通婚,子弟世代任高官,原来鲜卑族以军功封官晋爵的传统被废止了。此举阻碍了寒族人才的升迁,但要使鲜卑族同汉族完全融合,这是必然的一步。 迁都和汉化改革遭到部分顽固的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他们抬出了太子元徇作代表向孝文帝发难。元徇策划北归不成被废,后来被孝文帝赐死,顽固派随后企图发动的政变也被镇压。 魏孝文帝以南征为借口迁都,而迁都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动南征。孝文帝晚年对南齐发动了数次战争,但进展不大,公元499年,他在取得马圈城一役的胜利后,病逝于北归途中。操劳过度的魏孝文帝,在33岁时提前耗尽了一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