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未来发展需要汲取全球化养分和中国优势

 公司新闻     |      2023-08-25 09:27

没有事情是突然发生的。凯时尊龙沃尔沃的未来发展需要汲取全球化的养分和中国优势。 8月24日对于近期沃尔沃汽车中国管理层的调整,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袁小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此回应。

8月21日,沃尔沃汽车官方宣布,沃尔沃汽车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钦培吉将加盟吉利汽车集团,出任吉利汽车集团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并负责担任集团渠道发展委员会主任,分管汽车集团渠道发展和建设,向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杰汇报。

同时,现任沃尔沃汽车日本公司总经理潘鹤松(Martin Persson)将重返中国,担任沃尔沃汽车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他将向袁小林汇报,全力推动沃尔沃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持续发展。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沃尔沃汽车在中国发展的优先级,增强中国市场在沃尔沃汽车全球架构内所发挥的作用,袁小林将向沃尔沃汽车首席执行官骆文襟(Jim Rowan)直接汇报。

由于此次沃尔沃在华管理层调整此前毫无征兆,所以有媒体推测沃尔沃中外股东之间或存在战略分歧。对此,袁小林回应称, 没有什么中外双方,沃尔沃只有一方。潘鹤松有近20年的销售管理经验,作为沃尔沃全球售后市场的重要负责人,他的全球化经验将进一步推动沃尔沃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电气化转型。

前7个月销量同比增8%

事实上,本次管理层调整背后,沃尔沃也希望借此进一步推动电气化转型过程中的管理人才交流,同时持续提升中国作为第二本土市场在沃尔沃汽车全球架构内的作用。

当前,沃尔沃正在中国市场稳步前行。根据沃尔沃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7月,沃尔沃在中国大陆共售出9.2万辆,同比增长8%,市占率达到6.1%,同比上升0.2%,已逼近豪华品牌第二阵营的头部位置。

在今年上半年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下,沃尔沃在华仍保持着相对健康的发展状态,这说明我们的体系能力经受住了市场考验。 袁小林说。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国内豪华车市场销量增速跑赢大盘。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豪华车市场累计零售销量为141.万辆,同比增长11.8%。在国内豪华车第二阵营中,沃尔沃汽车上半年的销量仅次于凯迪拉克,共售出7.82万辆新车,同比增长11.7%,在国内豪华车市场中暂居第五位,基本跟上了国内豪华车市场的发展节奏。

沃尔沃在华稳定的发展态势与其对市场的深刻洞察不无关系。 过去10年,市场对豪华车的认识发生了显著变化。豪华不等于配置或价格,更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追求。 袁小林认为,消费者对豪华车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一辆合格的现代车到一辆合格的豪华车,再到现在的 高端车有了灵魂才能叫豪华 ,豪华车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最终对豪华车拥有话语权的还是消费者。

在电气化时代,补能和数字化体验成为新的用户痛点。为此,沃尔沃也在积极布局。2022年,沃尔沃汽车进一步推动充电网络建设,覆盖家庭充电、公共充电、经销商充电和应急充电四大场景,构建 随处有电充 基础;沃尔沃汽车还通过前瞻年轻用户群新的行为和需求,优化APP使用体验,打造即插即拔和亲友鉴权等创新功能,实现全场景 随心充好电 的体验升级。

今年,预计到年底,沃尔沃接入的高品质公共充电桩数量将超过50万根,覆盖全国330个以上城市,以及3100多个高速服务点。

加码电动化攻势

事实上,面对电动智能化趋势,近年来沃尔沃也在不断升级和拓展产品线,针对全球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和优化。在本届成都车展期间,沃尔沃汽车宣布,其首款纯电豪华MPV EM90将于11月12日全球首发,并将同步开启中国大陆地区的预订。

当前在豪华车领域,MPV选择有限,这个市场仍有广阔的前景,依然是一片蓝海。我们希望EM90能成为消费者在电动智能安全MPV领域的一个选择。 袁小林说。

据了解,沃尔沃汽车将在2023年发布4款全新纯电车型,布局三大新细分市场。而在全新电气化产品全面引入市场之前,沃尔沃汽车也在同步积极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全面构建电气化时代的服务能力和体验创新。

在袁小林看来,中国是沃尔沃汽车的第二个本土市场,面对电动智能化趋势,如果一个汽车品牌在产品和体系能力上跟不上新趋势的发展,将在未来失去竞争力。 所以不要纠结价格的高低,而是要创造市场需求,并供给产品与体系配套服务能力,与之有更好的平衡。

按照规划,到2025年,沃尔沃汽车将实现全面电气化,届时纯电车型占比将达到50%,其余为混动车型;2030年,沃尔沃汽车将成为纯电豪华车企;2040年,沃尔沃汽车力求成为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同时,纯电车型将只采用线上直销的商业模式。

面对电动化趋势,市场的自然需求也在发生改变,要找到潜在客户,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开设城市中心店是一种尝试。以往传统的总经销4S店模式成本相对较低,它是从高意向客户入手销售产品,而直营和城市中心店模式是为了建立与消费者之前的品牌好感度。两者之间孰优孰劣很难判定,未来的市场永远选择最合适的销售模式。 袁小林说。